在扎波罗日耶村的焦土上一名腿部被炸断的乌军士兵艰难爬向撤退的战友却只看到车队扬起的烟尘。 几小时后俄军第36摩步旅士兵在这片废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后脑勺有一个清晰的弹孔。 这正是俄媒披露的战场实况:2025年6月23日乌军从顿涅茨克地区的扎波罗日耶撤退时不仅抛弃伤员甚至对重伤员进行“补枪”。
同一天俄军“西部”集团军攻占哈尔科夫州的彼得罗夫斯科耶定居点“东部”集团军夺取顿涅茨克的佩列布多瓦定居点。 这是自6月13日伊以冲突爆发以来俄军单日最大战果。 当地居民拍摄的视频显示俄军T-90M坦克碾过被炮火掀翻的乌军路障步兵在浓烟中占据废弃的防御工事。
一、俄军多点突破:趁乱撕开乌东防线
当国际目光聚焦中东时俄军在乌克兰北部苏梅、东部顿巴斯、南部扎波罗热三条战线同步发力。 6月22日至23日俄军发动19次空袭、1004架自杀式无人机冲锋对乌军阵地实施4252次炮击日均弹药消耗量飙升至乌军的3倍。
技术碾压成为关键推手:在哈尔科夫方向俄军首次投入30吨级2S4“郁金香”迫击炮240毫米炮弹直接凿穿乌军钢筋混凝土掩体;FPV无人机群则像蜂群般锁定溃逃的乌军士兵一段前线视频显示5名乌军试图穿越开阔地时被无人机逐一点名歼灭。
后勤绞杀战同步升级:俄军精准摧毁尼古拉耶夫一座储油量7万吨的油库占乌军燃油储备的18%导致前线装甲部队机动性骤降。 同时俄军控制连接库皮扬斯克的P79公路这条日均运输2000吨物资的“动脉”被切断后乌东部40%的补给陷入瘫痪。
二、乌军系统性崩坏:从断粮到自相残杀
在顿涅茨克前线乌军第110旅士兵向媒体透露:“我们每天只分到半份野战口粮子弹配额从120发减至30发”。 2025年2月以来乌军90%的装备依赖西方援助北约75%的物资因敖德萨港口被毁被迫绕道波兰陆运耗时增加3倍。
强制动员酿成人道灾难:为填补兵力缺口乌军强征60岁以上老兵和未受训平民。 在利沃夫州一名被强征的58岁教师仅训练8天就被送往恰索夫亚尔战场三天后阵亡。 这种“填线战术”加剧内部矛盾:督战队在阿夫杰耶夫卡用机枪扫射撤退士兵士兵怒斥指挥部“把我们当人肉沙包”。
战场伦理彻底瓦解:除扎波罗日耶的“补枪”事件外顿涅茨克方向被俘乌军士兵证实:指挥官威胁“投降者将被处决”丢失阵地的部队会遭己方迫击炮无差别轰击。 这种极端手段折射出组织崩溃当部队失去凝聚力暴力便转向内部。
三、俄罗斯的机会主义:地缘棋局的精准落子
普京在6月24日对军校毕业生的讲话中直言:“特别军事行动的经验已成为俄军关键优势”。 这句话背后是精心计算的国际博弈:
利用伊以冲突的窗口期:美国对乌军援交付延迟率从2024年的45%升至67%德国被迫暂停向乌克兰移交承诺的第三批“豹2A7”坦克;北约内部裂痕加深波兰主张直接介入德法坚持外交解决磋商陷入僵局。
复制叙利亚模式的中东策略:正如2015年借反恐之名出兵叙利亚俄罗斯此次在乌东攻势同样选择西方无暇他顾的时机。 历史学者姜毅指出俄外交的核心是“见缝插针”当对手陷入多线危机便集中资源在关键方向突破。
后勤瘫痪倒逼政治抉择:俄军对恰索夫亚尔采取“近而不占”策略炮兵将城区纳入平射范围却围而不攻。这座枢纽掌控20万乌军的补给命脉其危局迫使乌军将最后预备队填入防线修补彻底丧失反击能力。
四、溃败链反应:从弃伤员到失民心
在基辅6月23日凌晨的俄军空袭造成9人死亡一栋25层居民楼整体坍塌。 更深的裂痕在社会层面蔓延:阵亡士兵家属控诉抚恤金遭官员克扣逃回国战俘被污名化为“叛徒”。 一位哈尔科夫母亲在社交媒体哭诉:“儿子在前线吃土官僚却在倒卖加拿大捐赠的罐头! ”
这种撕裂直接冲击战场意志。 在顿巴斯森林地带俄军无人机侦测到多股乌军小部队脱离战线向西转移他们并非撤退而是集体逃亡。 正如一名拒绝返回前线的逃兵所言:“这个国家值得我献出双腿吗? 连我的伤员兄弟都被自己人补了枪。 ”
山东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