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张三石 言值公社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1
藻井作为咱中国传统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室内装饰结构,,也称为“绮井”、“承尘”、”覆海”,在清代则称为“龙井”。藻井还有另一种说法叫“天井”,来自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义》。其演变始终与朝代的社会背景、宗教文化、建筑技术及等级制度深度绑定。
在古建中,藻井专指天花向上凸起的结构,其施用场所及位置也有限定,一般为寺庙中神佛主像的上方,或者殿宇中帝王宝座的上方,看上图所示。细密的斗拱,绘满五彩祥云拱圆的穹顶,尽显天宇之崇高。古人将宇宙星河凝于头顶方寸,又称作覆海天在头上,海在天上可得四时景绪,又能纳日月星河。藻井不仅是室内顶部的装饰,更是古人天人合一哲学的具象化表达。
关于藻井最早的书面记载见于汉代张衡的《西京赋》:
蒂倒茄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
注曰:“藻井当栋中,交木如井,画以藻纹,缀其根井中,其华下垂,故云倒也。”
大概意思是其结构纵横交错、层叠上升,形如井状,且装饰有倒着生长的藻饰花纹,故而得名。
一、什么是藻井?
宋《营造法式》中写到:“井”加上藻纹饰样,取“藻饰于井”之义,故称为藻井。......藻井其名有三:一藻井、二方井、三圆泉。今谓之斗八藻井。八斗拱为支撑藻井的关键构建,故名“斗八”。
藻井以木构为筋骨,纹彩作璞心,梁檩穿插,枋间相叠。既有巧夺天工之匠心,又有欲与天知之祈愿。其瑰丽绮艳,星汉灿烂,是炎黄子孙最美的天宇。
藻井是从人间通向天庭的艺术,其核心结构由井口、斗拱、穹顶三部分组成,通过榫卯工艺层层叠落,无需一钉一铆即可实现力学平衡与美学表达。井口处在整个藻井的最下方,多为方形或八角形框架,界定藻井范围,边框雕刻卷草、回纹等装饰;中间部分为斗拱,由斗、拱、昂等构件交错叠加,既传递顶部重量至梁架,又通过繁密的层次增强立体感;穹顶位于最上方,从人间通浩瀚。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2:《营造法式》中的小藻井
二、历代藻井沿革
从早期朴素的承尘功能,到后期象征宇宙秩序与皇权 / 神性的繁复装饰,其形态、工艺、文化内涵在千年间逐步迭代,整体呈现出从简到繁、从实用到象征、从多元到规范的趋势。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3
1、起源与雏形:战国 — 秦汉
(前 475 年 —220 年)
藻井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的天井与承尘(顾名思义,承尘就是承接住灰尘的意思,一种用于早期遮挡屋顶梁架、防尘的简陋结构),此时还尚未形成明确的藻井”概念,主打的就是个纯功能性。
其结构特点多为方形平顶或简单斗拱叠涩(用砖石 / 木材层层叠压出内收的轮廓),无固定形制,仅用于贵族宫室或祭祀建筑,遮挡梁架的同时避免灰尘掉落。
装饰元素:极朴素,偶见彩绘 “水草(藻)纹”—— 因古人认为 “藻” 能镇火(五行中 “水克火”),取 “防火辟邪” 的寓意,这也是 “藻井” 名称中 “藻” 字的由来。
注:中国古建多为木结构,因此必须要考虑防火功能。水克火,藻是水生植物,也有装饰华丽的意思,藻和井都与水有关,古人借井宿表达五行相克之意。比如《史记·天官书》中注有:“东井八星主水衡”,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主水,可以起到以水克火的寓意。
现存痕迹:无完整实物留存,仅能从战国青铜器(如曾侯乙墓尊盘)的顶部装饰、秦汉画像石(如山东沂南汉墓)的室内场景中,窥见早期 “内收平顶” 的雏形。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4:曾侯乙墓尊盘。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尊高 30.1 厘米,盘高 23.5 厘米,采用失蜡法铸造,口沿透空装饰由多层铜梗支撑,形成 “血管网络” 般的立体结构。
2、宗教融合与形制初定:魏晋南北朝
(220 年 —589 年)
此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寺庙建筑兴起,藻井开始与 “宗教空间象征” 结合,从 “实用结构” 向 “精神符号” 转型,形制逐步脱离朴素,融入佛教文化元素。
结构特点:首次出现 “多层套叠” 的雏形 —— 以方形为基础,向内逐层收进(方→八角→圆),形成 “穹顶感”,模拟 “佛教宇宙观中的天盖(象征佛国的神圣空间),摆脱了秦汉的平顶局限。
装饰元素:核心是佛教符号 + 本土纹样融合:
主流图案为 “莲花纹”(佛教中纯洁、超脱的象征)、“飞天纹”(佛教中的护法神)、“忍冬纹”(寓意 “永生”);
保留少量 “藻纹”,但防火寓意弱化,侧重的是神圣感。
典型案例: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如北魏 257 窟、西魏 249 窟)的藻井 —— 方形井框内收为八角,中心绘 “大莲花”,周围绕飞天,色彩以土红、石绿为主,朴素却充满宗教氛围,是此时期藻井的标杆遗存。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5:莫高窟第249窟西魏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6:莫高窟第249窟 北魏 莲花纹藻井
3、鼎盛与华丽化:隋唐
(581 年 —907 年)
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 “黄金时代”,国力强盛、宗教繁荣(佛教鼎盛、道教发展),藻井彻底摆脱雏形,形成了成熟的多层叠涩结构,装饰走向宏大华丽,且等级制度初步明确。
结构特点:
形制标准化:确立 “方→八角→圆” 的 “三圈层” 核心结构,部分大型建筑(如宫殿、大寺)出现 “五圈层”(方→八角→十六角→圆→中心宝珠),层次更丰富,穹顶感更强;
斗拱驱动:用斗拱支撑每层收进的结构,而非单纯叠压,技术更精湛,能支撑更大的跨度。
装饰元素:
题材多元:佛教元素(莲花、飞天)仍主流,但加入 “龙凤纹”(皇权象征)、“卷草纹”(盛唐气象的体现)、“宝相花”(富贵吉祥);
色彩浓艳:以朱红、金黄、石青、石绿为主,大面积使用贴金工艺,凸显华丽感,匹配盛唐时期的雄浑大气。
如敦煌莫高窟唐代洞窟的藻井 ,层次更显多元,石榴花、葡萄纹、宝相花、团花等井心非常流行,给人以富贵,昌盛之感。,花瓣上贴金,周围绕 “飞天伎乐”,井框绘卷草纹,色彩饱满,是隋唐藻井华丽鼎盛的代表;此外,西安大雁塔(大慈恩寺)的顶层藻井,虽经后世修缮,仍保留隋唐 “多层斗拱叠涩” 的核心结构。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7:莫高窟319窟 盛唐宝相花藻井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8:莫高窟369窟 中唐茶花藻井
4、规范与精细化:宋辽金
(960 年 —1279 年)
宋代建筑开始,技术就要求规范化了——《营造法式》问世,藻井的形制、工艺被纳入 “官方标准”;辽、金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则在继承宋制的基础上,融入游牧民族的 “厚重感”,形成 “规范中见差异” 的特点。
1)宋代核心特征(汉地主流):
结构标准化:《营造法式》明确记载藻井为 “天宫楼阁” 形制 —— 在藻井的 “内圈层” 中,用木雕做出微型 “楼阁建筑”,象征 “仙境天宫”,将 “宇宙象征” 具象化,结构精度远超唐代;
装饰精细化:放弃唐代的浓艳宏大,转向雅致细腻,题材以 “山水、花鸟、人物故事” 为主,彩绘用 “退晕法”(色彩渐变),线条流畅,如太原晋祠圣母殿(北宋)的藻井 —— 方形井框内收,中心为 “圆形天宫楼阁”,木雕楼阁细节清晰,彩绘淡雅,是宋代 “精细化” 的典范。
2)辽金(包括西夏)等与少数民族融合之特色:
结构厚重:继承宋代 “多层叠涩”,但用料更粗壮,斗拱更硕大,少了宋代的精致,多了游牧民族的雄浑,如辽代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统和二年,984 年)的藻井 —— 方形井框逐层收为八角,斗拱粗壮,中心圆内绘 “莲花”,整体风格厚重沉稳;
装饰融合:加入辽金民族纹样(如 “卷云纹”、“动物纹”),但核心仍遵循汉地佛教 / 儒家符号,体现 “胡汉融合”。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9:莫高窟61窟 五代 团龙藻井(宋代藻井趋于程式化,青绿色调凸显平静温和)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10:榆林窟14窟 团花藻井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11:榆林窟第2窟 团龙藻井(西夏增添雕塑、贴金等多种工艺,纹饰表现偏向密教特色)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12:莫高窟330窟 西夏团花藻井
5、简化与功能聚焦:元代
(1271 年 —1368 年)
元代由蒙古族建立,建筑风格整体简约,藻井不再追求宋代的精细化,而是回归 “功能与象征结合”,同时融入藏传佛教元素(因元朝推崇藏传佛教),形成简而有特色的风格。
结构特点:简化 “多层叠涩”,多为 “三圈层”(方→八角→圆),斗拱数量减少,体积缩小,不再做宋代复杂的 “天宫楼阁”,仅保留 “中心宝珠”(称 “轩辕镜” 雏形),结构更轻盈。
装饰元素:
宗教元素转向:藏传佛教符号(如 “八吉祥纹”“金刚杵纹”)成为主流,替代部分汉地佛教元素;
色彩朴素:以 “青、白、黑” 为主,少用贴金,匹配元代 “务实” 的建筑基调。
典型案例: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道教宫观)的三清殿藻井 —— 方形井框内收为八角,中心圆内绘 “道教云纹”,无繁复装饰,仅在井框边缘绘简单彩绘,体现元代简约风格;此外,北京妙应寺白塔(藏传佛教建筑)的附属殿宇藻井,可见藏传佛教符号的融入。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13:榆林窟第10窟 凤凰平棋 元(元代脱离前朝规范,着重形态写实,颇具民族风范。)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14:榆林窟第10窟 九佛回纹藻井
六、巅峰与等级固化:明清
(1368 年 —1912 年)
明清是中国传统建筑等级制度最森严的时期,藻井作为最高等级装饰,其形制、题材、使用场景被严格限定在皇家建筑与顶级宗教建筑中,工艺达到巅峰,同时彻底脱离民间使用。
结构特点:
形制极致化:形成 “蟠龙藻井”(皇家专属)与 “普通藻井”(寺庙专用)的明确分野 —— 皇家藻井中心为 “蟠龙戏珠”,龙身缠绕井壁,多层斗拱叠涩至顶部 “轩辕镜”(象征皇权天授),如故宫太和殿藻井(高 6.39 米,由 6 层斗拱叠涩而成,龙纹雕刻精细,是中国现存最大的蟠龙藻井);
工艺巅峰:木雕、彩绘、贴金工艺达到顶峰,部分藻井用 “透雕”(如故宫中和殿藻井),细节繁复到 “一纹一饰皆有寓意”,见图1。
装饰元素:
皇家题材:龙纹、云纹、十二章纹(象征帝王德行),色彩以 “明黄、朱红、石青” 为主(明黄为皇家专属色);
寺庙题材:莲花、佛教八宝纹,色彩相对素雅(如承德普宁寺大雄宝殿藻井);
等级绝对化:民间建筑严禁使用藻井,违者视为 “僭越”,体现明清集权制度的严苛。
典型案例:除故宫三大殿藻井外,天坛祈年殿藻井(象征 “天圆地方”,与祭祀功能结合)、曲阜孔庙大成殿藻井(儒家最高等级,虽非皇家,但允许用类似皇家的装饰),均是明清藻井的代表。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15:故宫太和殿藻井,金龙盘旋,众星捧月,雕工绚烂犹如苍穹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16:故宫御花园万春亭藻井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17:智化寺藻井,蟠龙衔珠,卷云升腾,亭台楼阁犹如仙境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18:智化寺圆形藻井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19:法海寺藻井,曼陀罗彩绘,斗拱承托,色泽丰富实属精品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20:这是隆福寺最著名的藻井,也是博物馆的 “镇馆之宝”。它原位于隆福寺主殿万善正觉殿的中央,是现存明代藻井中工艺最复杂、保存最完整的孤例。
藻井演变的核心趋势来说,藻井的演变本质从战国到明清是 “功能→象征→等级” 的三层跃迁;从功能层面来说,从 “防尘承尘” 的实用结构,到 “装饰空间” 的美学结构;从象征层面:从 “防火辟邪” 的朴素寓意,到 “宇宙秩序”(佛教天盖、道教天宫)与 “皇权神性” 的精神符号。
就藻井的结构、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来说,其层叠收分、模块化组装、光影引导等设计逻辑,为我们现代建筑中的大空间、结构安全、空间体验设计提供了借鉴,尤其适用于机场航站楼、剧院、会展中心等大跨度公共建筑的穹顶 、吊顶设计,如人民大会堂,以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 “五星穹顶”,虽采用现代的材质与结构,但借鉴了藻井 “层叠收分” 的逻辑。,而且从视觉上来说,能够引导观众视线聚焦,同时强化空间的秩序感,通过“对称秩序”的平衡性,让空间显得更稳重、庄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山东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